呼和浩特是蒙古語音譯,意為“青色的城”,是內蒙古自治區(qū)首府,全區(qū)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科教和金融中心,譽為“中國乳都”榮鷹國家森林城市、中國優(yōu)秀旅游城市、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、全國十大幸福城市、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城市、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等稱號。
呼和浩特,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。1986年,呼和浩特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。
呼和浩特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大青山腳下、黃河岸邊這片神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,共同創(chuàng)造了燦爛的文明。
這里是中華民族的發(fā)祥地之一:“大窯文化”掀開了呼和浩特人類文明的歷史:戰(zhàn)國趙武靈王在此設云中郡,北魏在這里定都“盛樂”,遼、金、元時期在這里建豐州城,明代蒙古族首領阿拉坦汗在這里建“庫庫和屯”。
這里是草原絲路的必經地,清代中期,隨著馳名中外的“大盛魁”等
包頭是蒙古語“包克圖”的諧音,意為“有鹿的地方”,又稱“鹿城”。
文明和諧城市。
公元前307年,趙武靈王在包頭設九原縣,秦設九原郡,西漢改稱五原郡。
呼倫貝爾市現轄14個旗市區(qū)。
在二三萬年前,古人類——扎賚諾爾人就在呼倫湖一帶繁衍生息,創(chuàng)造了呼倫貝爾的原始文化。
興安盟(“興安”為滿語,丘陵之意)因位于大興安嶺山麓而得名。
通遼,原稱哲里木盟,內蒙古自治區(qū)轄地級市。
其前身為哲里木盟(蒙古語意為馬鞍肚帶),于1636年(清朝崇德元年)建盟,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盟設市。
赤峰市原為昭烏達盟,昭烏達為蒙古語,漢譯“百柳”之意。
蒙古語“烏蘭哈達”,因城區(qū)東北部赭紅色山峰而得名。
于內蒙古自治區(qū)中部,北緯42°32′~46°41′,東經111°59′~120°00′。
北與蒙古國接壤,邊境線長1103公里;
西與烏蘭察布市交界;南與河北省毗鄰;東與赤峰市、通遼市、興安盟相連。距北京直線距離460公里。
祖國正北方,亮麗內蒙古。烏蘭察布是蒙古語,意為“紅色的山口”。
烏蘭察布是歷史悠久、底蘊深厚的文化圣地。烏蘭察布地名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間,蒙古四部六旗首次會盟于四子王旗境內,其地有河,名烏蘭察布,以河名呼其地。
在中國正北方,黃河“幾”字彎懷抱,古老神奇的鄂爾多斯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其中。
各族人民“同呼吸、共命運、心連心”,深入持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譜寫了一首首改革發(fā)展的動人樂章。
巴彥淖爾蒙古語意為“富饒的湖泊”,位于祖國正北方、內蒙古西部、黃河“幾”字彎頂端,總面積6.51萬平方公里,北與蒙古國接壤,有邊境線369公里,是祖國北疆安全穩(wěn)定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近年來,巴彥淖爾市經濟社會發(fā)展穩(wěn)中有進、穩(wěn)中向好,2022年全市地區(qū)生產總值增長2.1%。
烏海是一座風景獨特的魅力之城。黃河穿城而過,被譽為“黃河明珠”,118平方公里烏海湖與烏蘭布和沙漠相連,形成“山、海、沙、城”獨特景觀。
擁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四合木和桌子山巖畫、秦長城等歷史遺跡。水土光熱條件得天獨厚,是“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賽”永久舉辦地,被譽為“葡萄之鄉(xiāng)”。